|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抚宁民俗文化

抚宁民俗文化

关键词:抚宁民俗 民俗文化 民俗民风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抚宁文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bf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95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服饰:本县内群众服饰朴素大方。建国前,农民多穿土衣(亦称家机布),家道较为富裕的,则穿“洋布”。做买卖人家中多穿中式长衫,一般人家穿短打的为多。建国后,村镇群众则渐穿平纹布、卡其布等,少数富裕者穿花达呢。1970年以后,各种化纤毛织品逐步取代了卡其布。从服饰的质量到样式上有很大的飞越,男服从黑、蓝色而增为多色,女服花色则日渐俏丽。

过去本地区朝鲜族老人穿本民族服饰者居多,现在无论老年人年轻人服装式样平时与汉族人基本一样。一些少年则时常穿上轻盈的阔裙。中年和老年妇女穿传统服装的较多。女服的裙子较长,配上叫做“着高里”的短上衣,和尚领,前襟交叠,靠丝制蝴蝶结系紧。朝鲜族人自古代就喜欢穿白色衣服,也称白衣民族。每逢结婚、 祝寿、节日里,人们还是穿着本民族的服饰。

居住:本县群众住房多以作北朝南正房,东西厢房(也称偏房),门房。山区占少数。山区农户多住尖脊瓦房,间有少数草房。平原及沿海地带农户住房均为平土顶、焦底房。本地住房建国前多为套院,建国后新建房的显著特点即每家一个庭院,围以院墙住房一般三间一套,两边为卧室,中间为厨房(俗称外地下),并开有 后门。平顶房也逐渐以打焦代替盖土,质量近似水泥。山区农民盖平顶房在增多,草房已被瓦房或平房代替,本地一般睡炕,近年年轻夫妇有置床的。过去凡建屋者均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地。新房建到上正梁时,要举行抛梁仪式,即在选好的时辰,由掌作师父(泥木两作中的领头人)亲自动手,揭去正梁中的红幔布, 露出事先贴好的对联。边上梁边唱上梁歌并从上边撒红高粱,表示吉庆,亲友纷纷贺喜,此仪式带有讨口彩图吉利的意思。建国后此俗渐消。农村盖房均由县政府统一批房基地,房的样式逐渐增多。

  礼节:本县群众十分注重礼节,尊老让幼。早晨相见,一般招呼早、吃饭了,对年长者必代称谓,见面必打招呼,尤其需要别人帮助时,若无称谓则被视作不恭。平时来客一般豆敬烟、敬茶、举坐或留饭,以示礼貌。朝鲜族,见面互相必问候,青年见到老年人点头行礼,在老年人面前不吸烟、喝酒。与老年人或长者同行时,小辈必须跟在后面。

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朝鲜族妇女善用头顶东西,人们时常会见到朝鲜族妇女在洗衣服或劳动时用头顶水盆或别的东西。汉族带孩子一般放在前面抱着,朝鲜人则用一块长布把孩子托住背在后面,然后把布带两头在前面系紧,这样空出双手干活比较方便。

   婚姻:旧社会,男女婚姻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办婚事都经过取八字(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用红纸书写交给男方)、“算八字”、“押婚 ”(订婚),然后择定吉日成婚。迎亲时绝大多数用轿子抬,也有个别骑驴的,雇有吹鼓手助兴。旧俗结婚头天晚上,娘家做和气饼、长寿面、子孙饺子装在铜盆 里,随轿带到婆家,由“吉全人”(即子女俱全之妇人)接过交给婆母。新娘上轿时不许脚落地,由兄弟等背上轿。婚礼排场大小、仪式繁简,由男方经济条件而定。个别地区还有哭嫁的习俗,谓之给娘家掉金豆。

建国后,各种旧俗渐消,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增多,但仍需介绍人介绍押婚,婚礼一般都较简单。从70年代起逐渐兴起讲排场的风气,迎亲用汽车、拖拉机等,摆酒 席仍盛行,女方嫁妆也日趋讲究,高档家用电器也列入嫁妆行列。也有不少青年及其父母破除旧俗,简办婚事的,还有进行旅行式结婚的。

  朝鲜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与汉族人大同小异,一般在本民族内自寻配偶。过去婚姻礼仪较为繁缛,有其独特的一套程序,现在已打破旧俗,喜事多新办,婚礼已简便多了。结婚那天汉族是在男方家举行婚礼,朝鲜族则是在女方家举行婚礼。

回族旧式的婚姻,也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订婚时,男方由父母备金簪一支或全头首饰,经媒人送去女家,女家用阿拉伯文书写女子之姓名,置于玻璃锦匣内,交媒人携回男家,则婚姻为定。迎娶前,请媒人先“过礼”,过礼时先由女家开礼单,写明衣服、首饰、牛肉、茶叶、点心等数目,男方均应照办,也有的 酌减,还有的把实物折成现金。结婚时,女方视男方彩礼多少而陪送嫁妆。与汉族一样,富家娶妻容易而穷家难,但无论穷富,女家都要陪送全套沐浴器具。迎娶时用轿,与汉族同,但婚礼仪式不同,必须请阿訇主婚。新婚夫妇跪与香案前,主婚人将双方父母、新婚夫妇及媒人姓名、定婚日期、结婚年月日,用阿拉伯文写在婚 书上,并宣读贺词,新郎用阿拉伯语承诺。礼成后退席,两亲家及媒人、来宾握手祝贺极为隆重,但只准男宾参加。两家之女眷及女宾于当日或次日行会亲礼,由两家父母引导新婚夫妇互相介绍、引见。女子改嫁必须在前夫死后100天,因恐有遗腹子女的纠葛,否则阿訇不予主婚。解放后,回族的婚礼也废除了旧风陋习,与汉族同样。

生育:按旧习俗,妇女生了孩子要向亲友报喜,赠送芝麻糖饽饽(饼)。小礼(给平辈或关系较远的亲戚)只赠两个饽饽,大礼(给岳父家及长辈)外加两筒挂面;亲友则给其送面和蛋,俗称“下奶”。一般主家在生男孩12天(俗称做12日)声4女孩 9天(做9天)设酒宴款待来祝贺的亲友。产妇未过满月期间,怀孕的人不得进其门。生孩子满月后,母子一般都要回娘家住些日子,称作“挪窝”,此习俗至今仍较盛行。孩子一个月(即满月)、一百天(称百岁)和一周岁时,娘家人及至亲均带礼品前往祝贺,家里则再摆酒席款待。按旧俗习惯,孩子周岁,姥姥(外祖 母)、姑姑和姨姨要送固定的东西,有“姑姑的鞋,姨的袜,姥姥的卡巴拉(指裤子)”(亦说“姑的鞋,姨的袜,姥姥的袍子,妗子的褂”)之说。个别地区还兴给男孩子拿个篓子,给女孩子带把笊篱,表示希望孩子们张大勤劳之意。这些习俗现在虽已从简,但仍存在。

  寿辰:小孩过生日,吃煮鸡蛋。成年人过生日,一般吃面条或捞米饭(绝不吃焖干饭),并备酒席。人到66岁,一般要祝寿,儿孙们摆酒祝贺吃猪膀蹄、寿面、寿糕等, 并各有馈赠。以后各年生日或大贺或小过,则根据自家情况而定。旧习俗则有一套拜寿规矩,后辈双双向长辈叩头祝贺,点上寿香、寿烛,燃放鞭炮,吃长寿面,并向老人献寿桃(面制)及其他礼品等。此习现已不兴了,过生日习惯仍存在。

为老人祝寿是朝鲜族最为隆重的仪式之一。逢老人60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村上的人都带来生日礼品,祝贺老人花甲大寿。仪式一般在院子里举行。仪式开始, 两位(或一位)老人坐在正中,两旁陪有同辈村人。老人面前放着打糕、鱼肉、蛋、酒、水果等各种寿品,祝寿由长子长媳开始,依次是次子次媳及孙子孙女轮流向老人敬酒,并俯身行大礼。仪式结束后,本家用丰盛的酒席招待客人,然后,有的敲起长鼓,有的拉起手风琴,男女老少欢歌舞蹈,气氛达到高潮。

丧葬:旧时,本县城乡丧礼很繁琐。一般都要为死者换装老衣裳,并向亲属报丧守灵。60年代以前,各村均有小庙宇,人们还要按一日三次上庙吵庙,为死者祈祷。一般 在第三日为死者举行下葬仪式,称为出灵。亦有三天拉魂四天埋之说。财主人家尚有一七开吊,排九出灵的,并请有礼殡生读祭文。棺材一般由人力用木杠抬往墓穴埋葬,有的人家在出灵时雇请吹鼓手以表隆重。次日死者家属到坟前培土,俗称圆坟。70年代起,逐渐时兴火葬,仪式大减。

朝鲜族的丧礼仪式则和汉族有异。老人临终前,为其换上用白色丝绸类作成的寿衣,咽气后,将白衣扔在房上,表示老人已故。然后,用白绸分别裹手、足、头,用带捆扎手足,再用白绸将尸体包裹,用木棍等物将尸体垫起,安放在炕上。入殓时,尸体都从窗户抬出。双日不出,逢三、五、七安葬。如若土葬,则用绳子将棺材 底部腾起,然后,人们扛着绳子走,送至坟地,晚辈跟随在后面尽哀。妇女一律不送葬。亡者如火化,有的人家将死者骨灰存放在火葬场,有的撒在江河里。他们为死者带孝期很长,母亲先故,祭祀一年,后故祭祀三年,父亲则不分先后故去都要祭祀三年。这种习俗一直沿传至今。过去戴孝,子女们都穿白色服装,现大多臂戴 黑纱,不穿有色彩的衣服。

  回族群众丧葬习俗则又不同。病人病危时,家人请来阿訇至病者面前诵古兰经,求主饶恕;如气绝后再做此仪式,即被视为憾事。病者临终前尽去其衣,殁后置 于水溜上(即停尸床),覆盖白布,子女方得痛哭。回民死后浴尸,典礼极其隆重,浴尸后用白布缠裹周身,然后置于木制塔布匣内,由阿訇领家人亲友来宾向死者礼拜。出殡叫“出埋抬”;停尸不得超出三天,如死者亲属因在远方不能立即回家治丧,则由亲邻主持;亲人回家,不但没怨言,反而感恩戴德。出殡时,孝子 在前架灵,其他眷属及亲友提熏香炉在灵前引导。抬棺人由送殡人争抬,互换抬送,抬不上者非常遗憾。采用土葬,坑深7至8尺,宽约3尺,长6尺左右,南北方 向,再在坑北面或西北面挖一横洞,将尸体放在洞内沙土上,用坯或砖封洞口,然后用土将坑填好,堆成土丘。尸体一律头南脚北。下葬不选时日,不计较地点,不相信风水,永不移坟,无殉葬品。治丧,人们对孝子等加以安慰,男行握手礼,女则哭吊,所进祭品多为烧饼,因治丧无暇为炊,送熟食以慰子女进食之意。丧家则 用香油白面炸成“油香”,杀牛羊待客;出殡时分散钱及烧饼给众人。死者生前衣物则分给子女或别人家。初死者,祭日为三日、七日、四十日、周年及生日等。个祭日除请阿訇在家诵经外,并到坟前游坟、诵经。病者未亡前,子女必须至床前请示遗嘱,有所嘱者必须照办,否则认为不孝,为人耻笑。现在丧事一般从简。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